有投行人士將受理企業的最后一輪投后的估值,與申報稿中發行預估市值相比,發現有科創板受理企業的投資已出現價格倒掛。
3 月 28 日,有投行人士向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上交所宣布科創板上市申請受理的兩批 17 家企業中,已有企業在最后一輪投后估值與上市預估值倒掛。
這意味著,Pre-IPO 科創板的投資人可能 " 含淚敲鐘 "。
而日前,上交所對 Pre-IPO 科創板出手,全面核查突擊入股,6 個月內入股的,要三年才能退出。
為避免 " 含淚敲鐘 ",有投資機構的 Pre-IPO 已開始主動避開申報前 6 個月這個區間,他們寧可選擇首次公開發行時的戰略配售,因為鎖定期較短。
價格倒掛?
17 家科創板受理企業名單出來,市場關注的一個焦點是:投資這些企業賺錢嗎?
市場普遍認為,一批早早深耕科技領域的 VC/PE 從中受益。不過,有投行人士指出,部分 Pre-IPO 科創板企業的投資人可能被套。那么,有哪些 Pre-IPO 輪可能被套?
比如,煙臺睿創是 9 家首批科創板受理企業之一,在最后一輪投后的估值是 38.5 億元, 2018 年的凈利潤是 12516 萬元,按 2018 年利潤測算 PE 倍數是 30.76。簡單的計算:凈利潤(12516 萬元)× 市盈率(30.76)=最后一輪的投后估值(38.5 億元)。
而煙臺睿創在申報稿中顯示的市值結論是:" 綜合睿創微納報告期內外部股權融資估值以及采用可比上市公司比較法得到的評估結果,睿創微納預計市值不低于 10 億元。"
也即是說,最后一輪投后估值 38.5 億元,與申報稿中的預計市值不低于 10 億元,兩者存在較大距離。有投行人士指,煙臺睿創投資價格出現倒掛。
根據煙臺睿創的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最后一輪融資發生在 2018 年 12 月,注冊資本增資至 38500 萬元。